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昆明借數字東風揚帆出海

  • 時間:2025-07-29
  • 來源:昆滇經濟
  • 瀏覽:4

日前,面向南亞東南亞數字合作推進會暨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生態發展推介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積極部署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數字合作,大力推介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產業生態建設。


當千年絲路文明與數字經濟浪潮

在昆明碰撞

這座歷史悠久的活力之城

將如何借東風

開啟數字經濟揚帆出海的嶄新征程?

通信基建鋪就數據“高速路”

昆明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是“一帶一路”南向國際大通道的關鍵節點和陸海貿易新通道的重要樞紐。谷歌、淡馬錫和貝恩公司近日聯合發布的《2024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東南亞數字經濟規模將達2萬億美元。這片廣闊市場是昆明面對的巨大機遇。

昆明憑借天然的地緣優勢,正積極搶占先機。2024年7月,昆明獲批設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出入口局之后,中國時隔30余年新增的首批全業務局之一。同年12月,該局正式掛牌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通信網絡的關鍵支點。與此同時,昆核1ms、滇中3ms、省內5ms三大“低時延圈”初步建成,中老、中緬跨境光纜帶寬擴容至5.1T,中老鐵路沿線網絡實現深度覆蓋,為算力高效傳輸提供了堅實支撐。

為確保按時完成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建設任務,昆明市成立工作專班,由西山區政府牽頭,中國電信昆明公司負責承接與運營,專班先后制定《基于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研究報告》《西山區助力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重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著力構建 “一谷”為核、“四中心”并進、“多基地”聯動的產業集聚格局。

目前,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各項工作順利推進,預計今年底建成投用,屆時,數據傳輸將不再依賴北上廣,可實現從昆明直達目標國家或地區,網絡時延將從約60毫秒降至約30毫秒。

過去,我國西部及內陸地區訪問南亞、東南亞乃至歐非等地數據需繞行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出入口局。而今,依托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可大幅降低互聯網時延。據運營商測算,數據經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出境,重慶、四川、貴州等西部省份至南亞東南亞的網絡時延最高降幅超50%,這將進一步激活電信業務開放、跨境數據流動、國際數字貿易等數字業態,優化數字合作營商環境。

在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啟動建設前,云南省信息通信業已先后推動跨境光纜、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L根域名鏡像服務器、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等落地昆明,加速推動云南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通信樞紐,為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數字信息大通道奠定基礎。

如今,隨著RCEP生效、中老鐵路開通以及昆明托管磨憨共建國際口岸城市等戰略機遇疊加,昆明正聚力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其中,西山區搶抓“兩亞”數據中心獲批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牌照的重大機遇,重點打造“1中心基礎、2個發展方向、3個平臺承載、N個數據中心支點”的“1+2+3+N”數字經濟產業體系;官渡區借助獲批全省首批數字出海基地的契機,發揮政策區位疊加優勢,聚集昆明螺螄灣數據產業園、昆明國際數據交易所等省級數字產業園區和要素平臺,積極構建云南省數字貿易出海“首發站”。

依托現有算力基礎、數字經濟產業基礎,疊加RCEP生效、中老鐵路開通等機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在此背景下,近一年來,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圍繞“兩亞信息大通道”建設,加快國際型企業、數字產業、未來新興產業聚集和發展,推進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同數字技術發展深度融合,鼓勵“互聯網+邊境商貿”業態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模式,全面帶動產業落地及出海。

作為以數字經濟產業為主導的專業園區,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推動數字出海優勢顯著。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產業方面,園區孵化“小語智能”核心產品“云嶺翻譯系統”,可實現漢語到越南語、泰語等南亞東南亞國家108個語種的精準翻譯,為數字出海提供語言互譯互通保障。同時,依托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24萬名師生聚集優勢,為人才輸送提供較強助力。

昆明逐步搭建了一條數字出海“高速公路”,為相關領域的企業發展創造了無限新的可能。

強勁算力筑牢發展基石

算力是數字產業發展的基石,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早有布局。2023年,昆明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在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建成投產,該中心基于人工智能芯片,構建多源異構算力集群,涵蓋從機房基建、硬件基礎設施到軟件基礎設施的完整系統,填補了云南缺乏大型、公共、高性能算力集群的空白,為在滇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領域企事業單位提供公共算力支撐與技術轉型支持。目前,該中心已與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大學等多家在滇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領域企事業單位開展深度合作和協同創新。

2024年11月,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獲批昆明萬溪沖智算產業園,是全省唯一的智算產業集聚區。該產業園重點破解“不會算”“算閑置”“數算分離”等問題,構建云南一體化算力網,引領云南成為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智算產業創新應用高地。

目前,云南省數字經濟開發區正全力推動智算產業集聚區、模型超市核心區、數據標注示范區、數字出海先行區建設,將搶抓國家“東數西算”戰略機遇,充分發揮現有8個數據中心、3034P算力規模的基礎優勢,全力打造服務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算力樞紐節點,2025年底智算供給規模確保5000P,力爭10000P;將加快推進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數字海關等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分布的中資或外資企業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算力服務等,推動區域數字經貿合作。

走進中國電信“兩亞”智算中心機房,4000架機柜有序排列,這里容納了12萬臺服務器,具備30億億次浮點算力能力,成功把“看不見”的算力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作為中國電信重點打造的新一代綠色零碳數據中心,中國電信 “兩亞”智算中心投資規模近10億元,建筑面積達3.6萬平方米,根據國標A級數據機房標準進行規劃,能有效滿足海外需求,特別是南亞和東南亞市場的需求,實現數據集中分析與統一管理,有效滿足大規模、高性能、多樣化異構算力跨區域調度需求。

“中國電信‘兩亞’智算中心擁有1000Pflos智算算力,占全市現有智算算力規模的四分之一,這是數據承載的基礎設施,可以支撐超高速的運算。”1000Pflos的算力到底有多強?中國電信專業技術人員解釋道:相當于50萬臺普通個人電腦。以對20萬顆星體的數據探索為例,傳統方式需要一個有經驗的科學家用169天才能完成,而該中心只需要10.02秒;它能在26.9秒內學習1200萬張照片并形成圖像識別模型。這樣的超強算力,是發展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基礎。

“智算中心作為新型基礎設施,要‘好用’‘用好’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中國電信云南公司云網發展部高級經理朱朝暉表示,該中心作為中國重要的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對內可與全國幾大算力中心相連,實現互通有無;對外能輻射南亞東南亞地區,成為網絡存儲與算力供應的“超級基地”,能有效助力本地企業在數字出海浪潮中搶占先機。

強化規模算力支撐,中國移動也在持續發力。2024年5月,云南移動率先發布服務云南、輻射兩亞的全省單體體量最大智算中心 ——中國移動數字兩亞(昆明)智算中心。中心采用業界領先的算力硬件和高功耗液冷技術,全光無損網絡組網,數據吞吐量達TB/s 級,最大支持1.75萬Pflos的智算裝機能力。

依托數字化全光底座的全光OXC互聯架構,該中心打造了覆蓋昆明、滇中城市群、南亞東南亞的“1—3—9—20”超低時延圈運力網絡,形成“一局、兩跨境、一專網、一中心”的國際通信服務能力格局,國際通信帶動力進一步釋放。骨干直連點與面向全國兩亞的全光運力網、滇中城市群OXC智慧光網協同,共同支撐省際國際網絡、數據、算力等資源高效傳輸、協同聯動。

目前,中國移動數字兩亞(昆明)智算中心已形成以昆明為中心,滇中同城一體、輻射全省的一體化算力網絡架構,實現算力靈活調度。同時,該中心與中國移動(云南玉溪)數據中心互為災備,連接各州(市)業務節點形成“1+1+X”的全省一體化算網架構體系,為數字出海企業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撐。

跨境合作構建多元產業生態

隨著云南在區域數字合作中的樞紐地位日益凸顯,南亞東南亞這片藍海市場為中資企業“出海”與境外企業“入滇”搭建了雙向賦能的數字生態平臺。

在云南昆明尋甸示范基地,云南振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振途科技”)通過“網絡+數據+模型”,在活牛瘤胃中植入傳感器,監管肉牛從胚胎、飼養、生長、育肥到屠宰的全生命周期,成功將 “活體牛”變成了“數字牛”。振途科技還與廣西科學院高技術集團合作,通過“種植—養殖—加工—數據”四位一體的閉環模式,結合大數據分析優化飼喂方案,使單頭牛日均增重提升22%,養殖成本降至18.23元/天。

振途科技董事長羅志惠介紹,公司與廣西科學院高技術集團共同打造了“一畝糧田養一頭牛(種養循環、全產業鏈路溯源、標準化數管體系)” 標準體系項目,通過“稻飼兩用巨型牧草水稻”這一顛覆性品種,結合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一地三用”的高效農業模式。每畝土地在產出600公斤—800公斤稻米的同時,提供3噸優質飼草,實現糧食與畜牧發展雙重保障。

2024年12月,柬埔寨農業企業代表到振途科技在尋甸的養殖示范基地開展實地考察,代表團對該項目產生了濃厚興趣,希望引進這項先進的數字化養殖技術。經過三方多次對接,最終在今年4月簽訂合作方案。柬埔寨促成當地運營商與中國電信合作,實現通信互聯互通,保障活體牛相關實時數據安全傳輸。通過租用當地800M頻段提供NB-IoT跨境數據傳輸方案,讓養殖戶及時掌握牛只實時生理狀態,并為養殖專家遠程指導提供數據支持。

據了解,通過在牛只瘤胃植入智能終端,實時數據可安全傳輸至中柬兩地管理平臺,使遠程診療響應時間縮短至8分鐘以內。柬埔寨方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技術+本地適配”的合作模式,為東南亞農業數字化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我們還將與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共建‘柬中農業數據實驗室’,聯合申請‘大湄公河次區域綠色農業認證’(GMS-GAP),探索建立南亞東南亞農業數字化產業鏈標準。”羅志惠說。

柬埔寨并不是“一畝糧田養一頭牛”項目的第一個合作對象,此前,該項目與老撾金木棉集團在老撾金三角經濟特區合作了首個巨型稻項目。“巨型牧草水稻”新品種不僅具備傳統水稻的優點,還以其超過常規稻兩倍的高度脫穎而出,其秸稈可作為優質的青貯飼料,真正實現糧食與飼料的雙重利用。同時,通過數字化供應鏈管理,中國生態牛肉48小時可運達曼谷,72小時直達新加坡,年跨境貿易額預計突破15億元。

從滇池之畔到湄公河岸,昆明企業正以數字技術為筆,在南亞東南亞大地上描繪現代農業新圖景。這種以技術創新為內核、以跨境合作為紐帶、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出海模式,不僅為企業開辟了新賽道,更讓中國農業智慧在全球舞臺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