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書記的“五問”
- 時間:2025-08-12
- 來源:“云嶺之窗”微信公眾號
- 瀏覽:6
認真思考和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
王寧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云南的頭等大事。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全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第一位任務,實施農民和脫貧人口增收兩個三年行動,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回顧這幾年的工作,我們主要抓了5件事。
一是培育壯大鄉村產業,夯實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基礎。圍繞“1+10+3”重點產業,一個產業一個產業盯住抓,全省農業投資規模連續3年保持全國前列,糧食總產量“十三連增”,重點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7萬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8000多戶,農業對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高原特色農業是我省的一張王牌,潛力巨大、市場廣闊。我們要繼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強省。
二是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保障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在發展產業過程中,鼓勵基層不斷探索創新,涌現出許多聯農帶農的有效做法。比如,昭通市彝良縣天麻“721”、大理州彌渡縣黃瓜“雙綁”模式等,讓農民參與企業經營、入股分紅,有了穩定收入。過渡期以來,全省農民收入年均增長8%、脫貧縣農民收入年均增長8.6%,均高于全省經濟增速。實踐證明,只有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產業壯大、農民增收才有堅實基礎。我們要堅持產業發展與利益聯結同步謀劃、一體推進,實現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是大力促進就地就近就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堅持外出就業和“家門口”就業并重,圍繞企業用工需求,組織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提高了群眾就業技能,增加了工資收入。同時,建設“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讓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截至去年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47萬人,帶動工資性收入增長6.5%,其中脫貧人口縣內務工154萬人。實踐證明,穩就業,才能穩收入。我們要完善就業支持政策措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四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了鄉村干凈起來、美麗起來、文明起來。采取簡便務實的方式治理“兩污”,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到57%,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提升到92%。創新發展鄉村旅居,普洱市老爪箐、西雙版納州曼廣村等旅居村成為“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樣板。建成374個邊境幸福村,維護了民族團結,守護了神圣國土。實踐證明,鄉村建設,承載著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持續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讓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五是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選派9300多支駐村工作隊、2.7萬余名干部扎根一線。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組織起來,把土地、房屋等“家門口”的資源組織起來,帶農致富、共建鄉村。實踐證明,辦好農村的事,必須有一個堅強的基層黨組織、有一個好的支部書記、有一支過硬的黨員干部隊伍。我們要持續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筑牢“三農”工作一線的堅強戰斗堡壘。
以上5條既是做法成效,也是在實踐中探索和積累的經驗,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堅持好完善好,不斷見到新成效。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部署,長久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確保過渡期收官之年交出一份經得起歷史和群眾檢驗的答卷,以實干實績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鞏固脫貧成果,根本在于農民增收。過渡期以來,經過不懈努力,我省消除了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的脫貧戶,為實現“3815”戰略發展目標“三年上臺階”奠定了基礎。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進一步回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也就是過渡期之后,鞏固脫貧成果怎么辦?群眾增收靠什么?收入的增長點在哪里?為此,從省里開始,到各州(市),再到各縣(市、區),一直到鄉鎮和村,都要用好省委提出和倡導的“主動想、扎實干、看效果”這一工作方法,問一問怎么辦,以“問”入手、以“問”破題,認真思考和回答好5個問題,問出思路、問出辦法、問出創新、問出成果成效,這也是下步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鄉村產業怎么富民?
產業是群眾增收最重要的基礎。大家要思考和回答,鄉村產業怎么從有資源到有產品、從有優勢到有品牌、從傳統到現代?
實現從有資源到有產品,就要做好資源轉換文章。云南的資源十分豐富,要以資源換產業。這種轉換既可以是種植新作物,也可以是提升現有的品種。只要我們用好資源、選準賽道,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各地尤其是縣、鄉、村三級要好好盤一盤農業資源的賬,看一看自己有什么、能夠做什么。要組織力量專門研究全國各地有哪些高附加值的農業品種、我省有哪些地方可以種、怎樣試驗推廣,拿出具體方案,指導各地引進發展。有條件的州(市)要研究世界上有什么好品種,論證后也可以試種,推廣那些價值高的、受市場歡迎的品種。
實現從有優勢到有品牌,關鍵要做好品牌培育文章。云南的農產品都是綠色、生態、高品質的,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注重品牌建設,好東西才能賣得出好價格,農產品才有大市場。要培育一批各具特色、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企業打造產品品牌。
實現從傳統到現代,就要做好科技興農文章。依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一個重點就是設施農業。今年,國家將設施農業更新改造納入“兩新”政策支持范圍。各地要做好項目謀劃,爭取花卉、蔬菜、小漿果等領域的高端設施化率有明顯提升。
二、就業怎么拓展?
大家要認真思考,如何加強就業服務,拓展就業空間?既抓好外出務工,也促進就地就近就業。
關于外出務工方面。全省每年有700萬名農民外出務工,其中到省外的有400萬人。要精準對接需求,做好就業、用工需求的信息歸集和發布,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強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建筑、維修、家政、餐飲等相關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工資收入。要維護勞動權益,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工資監管機制,保障勞有所得。
關于就地就近就業方面。要承接產業轉移。我省農村勞動力富足,這是我們的優勢。各地要抓住機遇,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縣域就業容量。要加大返鄉創業支持力度,為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搭建平臺。要建好零工市場。隨著我省產業逐步壯大,臨時性的用工需求也多了起來。各地要探索建設更多的零工市場,用好“幸福里”就業服務平臺,支持農民多渠道靈活就業。
三、農村改革怎么深化?
去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出臺了很多農村改革舉措。比如,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扶貧資產管理等。大家要思考,如何抓好這些改革落地,喚醒沉睡的農村資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向林地要效益、要增收。我省有3.75億畝林地,目前僅利用了5000多萬畝,還有1億多畝可開發利用,值得好好探索。楚雄州姚安縣通過林下種植花卉,不僅帶動3600戶農民增收,還有效破解了種花缺地的瓶頸。要總結推廣各地的創新做法,加強統籌指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管好用好幫扶項目,推動“家門口”的資產用起來、活起來。脫貧攻堅以來,我省實施了一大批幫扶項目,僅經營性項目就有1.78萬個,用好這些資產,可以極大促進農民增收。大理州漾濞縣阿尼么村用好滬滇協作項目,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這種做法模式好、業態新、帶富強。各地要認真學習借鑒,盤活用好各類資產,使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四、美麗鄉村怎么建好?
鄉村美起來,才能吸引人、留住人,發展才有活力。大家要認真思考,現代化的鄉村,應該是什么樣子?怎么才能建好?讓農村既留得住鄉愁,又有現代化的生活,更有文明和諧的鄉風。
做好村莊規劃。農房怎么建、設施怎么布、耕地紅線和生態底線怎么守?都要通過規劃明確下來。定了規劃,就要認真執行。需要強調的是,規劃編制要實事求是,尊重農民意愿、體現特色風貌。我省有777個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全國第1,這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和旅游資源。各地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防止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在保護中促發展。
提升環境和服務。各地要深化綠美村莊建設,發動群眾在房前屋后、村莊道路種樹,留住青山綠水、田園風光。要積極回應和解決群眾上學看病、養老撫幼等關切,持續做好“一老一小”和殘疾人關愛服務。要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村,弘揚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關心扶持低收入群眾,幫扶弱勢群體,共享發展成果。
加強鄉村治理。農村“硬件”上去了,“軟件”也要跟上,做好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持續推進移風易俗,重點治理鋪張浪費、酗酒斗氣等陋習。要多組織一些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持續抓好農村普法宣傳和命案防控,嚴厲打擊賭博、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讓廣大農民安居樂業。
五、防返貧的底線怎么越筑越牢?
進入常態化幫扶階段,工作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工作責任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大家要認真思考,如何抓實抓細常態化幫扶工作?長久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讓各族群眾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在優化監測幫扶機制上下功夫。發現和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監測是基礎,要及時響應、應納盡納;幫扶是關鍵,要務實精準、應扶盡扶,穩定消除風險。要推進行業部門數據共享,建立統一的監測系統,統一識別口徑,提高監測和幫扶效能。
在用好協作幫扶機制上下功夫。這些年,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和上海市投入資金、引進企業、選派干部人才,給予云南大力支持和幫助。各地各相關部門要主動對接,把我們的資源與他們的技術、資金、人才、管理、市場等有效“嫁接”起來,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要管好用好銜接資金、幫扶資金,更多投向產業培育、投向聯農帶農、投向穩崗就業,發揮好“造血”的功能。加強各類幫扶資金、項目、資產的監管,決不允許在這上面動“歪腦筋”。
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上下功夫。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也必須靠農民而興。各地要建立“以效定補”等激勵機制,倡導多干多補、少干少補、不干不補,防止政策“養懶漢”。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培育和樹立勤勞致富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農民靠自我奮斗,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以上這“5問”,是“群眾持續增收之問”的具體化,問和答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各族群眾日子越過越好。這“5問”是省委對大家的要求,州、縣、鄉、村各級“一把手”也要結合實際,心里要始終想著群眾的問題,多問一問自己,為農民增收、為百姓生計、為鄉村振興,應該謀劃什么、抓好什么,經常看看是否問準了、答對了、干好了。“三農”戰線的廣大干部要發揚脫貧攻堅精神,不斷提高政策水平和專業本領,多下基層、多跑田埂、多進農家,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千斤重擔眾人挑,每個人都要拿出擔當、拿出狀態、拿出干勁,把各項工作扎扎實實做到位。
脫貧攻堅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靠的是實打實、硬過硬。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守底線、抓鞏固、促振興,奮發進取、真抓實干,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著共同富裕目標一步一步扎實邁進。
(整理自中共云南省委書記王寧2025年6月26日在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