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發展集群成勢 小企業釋放大能量
- 時間:2025-08-04
- 來源:昆明信息港
- 瀏覽:39
昆明作為云南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在產業集群建設中率先實現突破。從安寧市磷化工園區的循環經濟鏈條到東川區廢舊金屬再生基地“變廢為寶”,從高新區生物醫藥實驗室的創新突破到高原電力裝備車間的智能生產,中小企業以特色集群化發展為紐帶,成為推動昆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023年,安寧市磷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成為昆明首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標志著昆明市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邁入新階段。今年,高新區民族特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高新區高原特色電力裝備產業集群以及東川區廢舊金屬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集群入選省級名單,形成“1國家級+3省級”的梯次發展格局,產業集聚效應加速顯現。
產業集群不是簡單的企業堆砌,而是通過產業鏈強鏈補鏈,讓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找到自身定位。在傳統發展模式中,中小企業面臨技術薄弱、資源分散、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讓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實現資源共享,形成“1+1>2”的聚合效應。以高新區高原特色電力裝備產業集群為例,在75戶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比達98.67%,形成以高原特色“原材料制造—電力設備組裝制造—終端產品銷售”為主的完整產業生態。囊括以云南銅業等為“鏈主”的原材料供應鏈,以云南人民電力電氣為“鏈主”的變壓器制造產業鏈,以云南正曉電纜等為代表的電氣機械器材銷售產業鏈,以及電線電纜制造、成套開關設備制造等產業鏈。
為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昆明出臺《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方案》,建立企業培育庫,對新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每戶100萬元獎勵,并通過“助企服務員”提供“一站式”服務。2024年,全市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555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15戶,數量連續兩年占全省一半以上,為產業集群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循環經濟中的合作共生
通過以天安化工、云南祥豐為代表的“鏈主”企業生產精制磷酸和高濃度磷復肥等磷化工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磷酸、磷氟酸供氟磷電子科技、云南裕能新能源、多氟多生產電池新材料,磷化工中的副產物磷石膏用于制水泥、新型建筑材料,含氟廢氣用于制備有機和無機氟化物產品,安寧市磷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實現了區域資源綜合利用、物料的互供,形成循環經濟體系。
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產業集群是安寧市規劃的三大產業集群之一。近年來,安寧市圍繞產業集聚發展和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的思路開展項目規劃,磷化工領域形成從原料到產品配套的產業鏈,實現磷礦采選和加工生產就近就地供給,以及固廢綜合再利用,其主要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部分產品出口到多個國家。
目前,安寧市磷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創建了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國家級創新平臺—A級實驗室、云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級創新平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多氟多(昆明)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昆明風行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昆明云能化工有限公司、云南安化有限責任公司、云南祥豐石化有限公司等9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在強鏈補鏈方面,安寧市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形成磷礦采加工—精制磷酸—精細磷化工產品(磷復肥、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等)—磷副產物綜合利用,從原料到產品配套的產業鏈,形成以天安化工、云南祥豐等為龍頭的磷復肥及精細磷化工重點企業。同時,不斷補齊產業鏈,先后引入云南裕能新能源年產50萬噸磷酸鐵和50萬噸磷酸鐵鋰生產線項目、云南氟磷電子磷肥副產氟硅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云南友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云南云聚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新能源電池前驅體及配套項目等重大項目,強鏈補鏈成效顯著。
今后,安寧市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將堅持“政府導向、政策支撐、項目合理、資源整合、循環利用、創新驅動”模式,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強化技術創新、加快要素聚集、深化開放合作,牢固樹立集群內大中小企業共生共榮意識,構筑大龍頭、大融合、大集群、大貢獻的合作模式,建立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產業協作配套、企業緊密關聯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產業向綠色化、數字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努力建成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力高、先進開放的國際一流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電力裝備領域的“突圍戰”
在昆明電纜集團昆電工電纜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國內首條高原35千伏環保聚丙烯電纜成功下線,填補了我國高原電力系統在該方面的空白。與傳統的交聯聚乙烯絕緣電纜相比,環保聚丙烯電纜生產過程中無有害氣體排放,可回收再利用,全壽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減少40%,且能夠長期穩定運行。
在高新區高原特色電力裝備產業集群中,像昆明電纜這樣的企業有很多,云南人民電力電氣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和生產的充電樁,成為云南省新能源領域的核心產品之一,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昆明東電科技有限公司瞄準“智造”賽道,研發了可穿戴式絕緣助力臂機器人、智能物資倉儲機器人等一系列產品……這些企業以技術突破為利刃,或作為“鏈主”企業領航發展,或憑借獨門絕技在產業鏈細分領域掀起一場精彩的“突圍戰”,在高原電力裝備的技術版圖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目前,該集群以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為載體,聚集全省20%、全市40%以上的電力裝備企業,75戶企業中包含科技型中小企業20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戶。2024年,該集群工業總產值近百億元,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電力裝備制造基地。
綠色化、低碳化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發展的高頻詞匯,在這里,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省級綠色工廠、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構成集群的“綠色矩陣”。昆明電纜集團專門在企業內部設立可持續發展部,運用節能型制造技術,大幅減少能源消耗;深入開展產品生命周期碳足跡核查,支持可持續生產與消費。獲得“國家綠色工廠”“中國綠色環保產品”“綠色包裝認證” 等多項榮譽,并成功入選“2024綠光ESG榜典范案例TOP100”及“典范責任貢獻榜TOP10”。
為打造開放、創新、智慧、低碳的現代化園區,該集群對通過重污染天氣績效評級、綠色發展企業給予激勵扶持。同時,將實施綠色制造重點工程,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加大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開發力度;引導綠色工廠企業,協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鼓勵企業實施全工藝流程生產線的綠色化改造升級,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實現綠色生產。
該集群中的企業還積極參與國際化進程。近日,在多寶電纜集團園區內,一盤盤印有“DUO BAO CABLE GROUP”標識的線纜產品完成裝車后,駛出園區奔赴泰國市場。作為獲得國內首張泰國TISI認證的民營電纜企業,多寶電纜集團憑借這張通行證,成功激活企業出海動能。同時,通過南博會等國際平臺,讓 “高原智造” 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為促進集群更好發展,高新區出臺多項精準政策,從營商環境優化到創新支持,從人才引進到知識產權保護,實現企業服務全覆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一企一策” 的精準扶持,為企業發展掃清障礙。未來,該集群將聚焦優質企業培育、大中小企業融通、關鍵技術攻關、數字化轉型深化、綠色低碳發展五大任務,持續完善產業鏈生態,力爭建成輻射南亞東南亞的電力裝備產業高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創新鏈上的“生力軍”
作為生物醫藥企業和產業聚集的主戰場,高新區經過30余年的重點培育,形成全省集聚度高、品牌特色突出、創新力強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擁有三七、天麻、燈盞花、黃藤、丹參系列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云藥”產品。這片聚集了300余戶生物醫藥企業的產業高地,以中小企業為創新主力,202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超百億元,培育出“昆中藥”“康王”等7個中國馳名商標,成為昆明“云藥”走向世界的核心載體。
創新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密碼。依托云南豐富的植物資源,昆藥集團先后開發青蒿、三七、天麻三大系列及特色中藥、民族藥等40多個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天然藥物新產品。多年來,昆藥集團始終堅持深耕技術創新、攻克技術難題、解決實際問題,在新產品和新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
這樣的創新故事在高新區民族特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中不斷上演。目前,該集群擁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11個,省級及以上技術創新平臺45個;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100余項,取得10余項重大科技獎勵,企業主編和參編的國家、行業、地方、團體標準達120余項。2024年,該集群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16.3%;近3年中小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年均增速達43.5%,中小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91個。
數字化轉型是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該集群已實現5G網絡室內室外全覆蓋,并建立集IaaS(基礎設施服務)、PaaS(集成平臺服務)、SaaS(應用軟件服務)于一體的工業云平臺。云南省醫藥產業鏈數字化平臺的搭建,讓上云用云企業比例和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均達到21.77%,工業軟件應用率顯著提升。在智改數轉方面,該集群中小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25%、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28.9%、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31.4%,擁有多個省級及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服務型示范項目、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以及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數字化轉型成果豐碩。
在開放合作方面,該集群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昆藥集團在美國設立北美藥物研發中心,入股美國CPI、RiMO等公司,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合作開發創新絡泰;貝泰妮在泰國曼谷設立全資子公司,進駐泰國本土最大的美妝連鎖店Beautrium,并以泰國為中心,向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鋪貨……
展望未來,高新區民族特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將打通創新鏈,提升產學研合作水平與成果轉化效率;突破產品鏈,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優化生產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完善配套鏈,提升全要素配套支撐水平;聚焦強鏈補鏈精準招商,加強優質企業培育賦能,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該集群正以昂揚的姿態,在創新驅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書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變廢為寶”的綠色實踐
一臺舊冰箱被送入流水線,經過拆解、分揀、破碎,最終“吐”出銅、鐵、鋁、鋅等20余種可再生材料,其中95%的部件都能重獲新生——這一幕每天都在云南華再新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上演。
云南華再新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東川區數十戶再生資源企業之一,也是云南省規模最大的廢舊家電處理企業。在這里,一條“收集分類—拆解—再生原料—再生產品”的全產業鏈已然成型,東川區廢舊金屬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集群蓄勢待發。
東川區擁有獨特的先天優勢。作為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這里不僅有豐富的再生資源,更有扎實的產業根基。近年來,東川區緊抓循環經濟發展機遇,從資源型城市向循環經濟標桿城市加速轉型。走進東川產業園區,能清晰觸摸到產業鏈的脈動:華再新源負責廢舊家電拆解,新內都專注金屬冶煉渣消納回收,滇渝公司主攻綠色再生鋁材料深加工,忠祥紙業致力于再生包裝紙的利用,中洲海綿、華新水泥則消化邊角料等工業固體廢物……該集群內64戶企業分工協作,形成“上游回收—中游加工—下游制造”的完整鏈條。
2024年,該集群總產值達59.67億元,主導產業占比超88%,“抱團發展”效應顯現。為了讓鏈條更穩固,東川區一方面培育華再新源等“鏈主”企業,另一方面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構建“龍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的生態。如今,這里既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領技術突破,也有數十戶中小型企業填補細分領域空白,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共生”的產業生態格局。
再生資源利用,技術是關鍵。在生產車間“變廢為寶”的背后,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支撐。中國礦業大學、云南大學的材料專家帶著團隊駐廠博士工作站進行研發,昆明理工大學的專家工作站工程師優化拆解工藝,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實訓基地培養技術工人,依托三方聯動,東川區正突破再生金屬提純、專用裝備制造自行研發等“卡脖子”難題。截至目前,該集群內企業已擁有109件有效發明專利,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7件,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近3年,企業還參與制定1項行業標準、19項團體(企業)標準,讓再生資源利用從“粗放回收”邁向“標準生產”。
東川區還持續深化綠色工廠和綠色低碳園區建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推進企業之間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資源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經濟持續發展、環境優美清潔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通過打造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推動國民經濟循環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隨著獲得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認定,東川區的再生資源產業站上了新起點。“下一步,我們要啃下‘高純度再生金屬’‘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這些硬骨頭。” 東川產業園區負責人表示,將深化產學研合作,引進智能分揀與綠色熔煉技術,延伸產業鏈至高附加值領域,壯大園區新材料主導產業規模。同時,借助“東川港”聯動川滇金沙江資源網絡,打造區域品牌,為云南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東川方案”。
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正深刻影響著昆明的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質量提升。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從分散經營到集群協同,中小企業以集群化發展為路徑,打造產業升級的“加速器”、區域協同的“粘合劑”,通過集群引領,交出高質量發展的“昆明答卷”。(昆明日報 記者郭曼 楊敏 繆亞平)